<ruby id="acpna"></ruby>
    <tbody id="acpna"></tbody>

    <tr id="acpna"><small id="acpna"><acronym id="acpna"></acronym></small></tr>

  1. <tr id="acpna"><small id="acpna"></small></tr>

    <ins id="acpna"><option id="acpna"></option></ins>

      1. 當前位置: 民進網站 > 會史縱覽 > 名人軼事

        葉至善:父親在樂山的情況及《中學生》的復刊

        發布時間: 2023-02-27
        【字體:

          樂山是座小城,較場壩顧名思義,早先應該是城門外的練兵場,這片空地后來逐漸擴建成為街市,于是沿著岷江又造了一座城墻,較場壩就此成了街名。老城墻還留著,在我們家的后邊。大街南頭的城門叫安瀾門,安大渡河的瀾。大渡河跟北邊來的青衣江匯合,向東流了四十里,流過安瀾門下,順著左首那條叫作九龍灘的鵝卵石堆成的大堤流入岷江;大堤對岸卻是卵石灘,漲水時成為一片汪洋。岷江自北而南,水淺時有九龍灘攔著,只能通過東端的灘口跟大渡河匯合;到江水大漲時漫過九龍灘,也成為一片汪洋,那嘩嘩的水聲,睡在床上都能聽見。樂山大佛在九龍灘稍南,面對著大渡河。當地人說:大佛若是想洗腳,嘉定人沒得說的,都得喂魚。其實說的是,樂山城墻高不過大佛的腳背。岷江東岸是一帶紅砂石的丘陵,都跟鑿大佛的那座山差不多高,山上樹木蔥蘢,裸露的巖石顯得特別紅。父親寫的《初到樂山》調寄《鷓鴣天》,三、四句七言須用對仗。他用“翠丹崖作近鄰”對“更鑼燈蕊如中古”,確是初到此地的突出印象。又有一首七律《游烏尤山》:

          烏尤聳翠接凌云,石磴虛亭并出塵。

          差喜名山隨老母,顧非美景值良辰。

          江流不寫興亡恨,云在自憐飄泊身。

          木末夕陽淡無語,歸樵漸看下前津。

          我祖母一九三八年年初到重慶已七十三歲,置“老不入川”的古諺于度外。如今來到這江山如畫的古嘉州,我父親發愿要侍奉老母去游一趟凌云,游一趟烏尤。一家人兩次乘船渡過岷江,讓祖母和母親乘著滑竿上到山頂。我們指著積雪的峨眉讓老太太看,不知她看清了沒有,大佛反正是看清了的?!氨芸芷咔Ю铩?,居然全家還都在一起,還能對老母盡了這樣的一份心,父親感到自豪,又覺得缺少什么。少了些什么呢?眼前的“美景”是無可比擬的,只可惜未“值良辰”。

          直到第二年五月初,才從內遷江西宜山的浙大,來了一位在景云里我們家寄住過的賀昌群先生,而且不久把家也從成都搬來了,住在嘉樂門外張公橋雪地頭農家。昌群先生到樂山來,專為協助理學家馬一浮先生創辦復性書院。上海的朋友們知道了辦書院是最高當局的授意,倒真個當作新聞來議論:調孚先生斥為開倒車,振鐸先生說昌群不該跟他走,夏先生打聽所習“六藝”是否“禮、樂、射、御、書、數”。父親復信回答說,其所教“蓋詩、書、禮、樂、易、春秋也。最難通者,謂此六藝可以統攝一切學藝……其實此亦自大之病,仍是一切東西皆備于我,我皆早已有之之觀念。試問一切學藝被六藝統攝了,于進德修業,利用厚生,又何裨益?……大約理學家講學,將以馬先生為收場角色,以后不會再有矣?!备赣H以為書院學生決不會多,聊備一格未嘗不可。昌群始到樂山時,對馬老先生推崇備至,而“意識到底與馬翁不相一致”,他“贊同熊十力之意見,以為書院中不妨眾說并陳,由學者擇善而從,多方吸收;并謂宜為學者謀出路,令習用世之術。而馬翁不以為然,謂書院所修習為本體之學,體深則學自至,外此以求,皆小道也”。兩人越說越僵,終于在七月初,昌群先生聲明不再參與書院的事。

          抗戰之初集中在漢口的文化出版界人士,這時候大半遷到了桂林。一九三九年年初,愈之先生就在桂林創立了文化供應社,開明的舊人云彬、彬然、錫光先生都成了文供社的骨干。子愷先生和祖璋先生這時也在桂林教書。三月,雪山先生從上海走浙江、江西、湖南一線到達桂林,在辦事處請開明的老朋友老同事吃了頓飯。大家都說當初把《中學生》停了實在可惜,大后方青年正需要這樣的一種雜志。愈之先生說:“人手差不多都在這里了,可以把《中學生》再辦起來么?!彼又f了幾條意見:一,仍用開明的名義出刊,這不能變。只消組織一個編委會,掛在桂林辦事處下邊就是了。二,原來的社長是丏翁,他在孤島上,會給他造成麻煩的??梢愿恼堃言跇飞降氖ノ?,需征得他同意。三,戰爭期間時局變化太快,最好出周刊;不得已而求其次,也非半個月一期不可。大家贊成先編起半月刊來再說,可以在《中學生》的刊名后邊加一條“戰時半月刊”,以引起讀者注意。大家請愈之先生任主編,他說他還是處在幕后好,具體編務由云彬、彬然、祖璋三位負責。大家都很興奮,彬然先生第二天就給我父親寫了封長信,把這次聚會的氣氛都表達出來了。我父親馬上回信說:當個掛名社長沒有問題,可是什么忙也幫不上。樂山到重慶每周只有一班飛機,重慶到桂林班次稍多,也不是天天都有,半月刊的稿子經得起一來一往,在空中飛二十來天嗎?有問題只好請教愈之先生,重要文章得請他過目。此外說了兩件事,一是要說真有所見的話;二是因痛恨汪精衛賣國投敵,說要特別提倡個人的志概和節操。五月一日,讀者終于又見到了久違已二十三個月的《中學生》。沒掛名的愈之先生花力氣最多??上б荒曛?,他不知有什么要緊事,連告別也來不及,去了香港。

        作者: 葉至善
        責任編輯: 張歌
       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