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“禮”行禮滋潤心靈
——春節的文化底蘊
■閱讀提示
■ 從禮俗到禮儀,再到禮義,春節各種節慶習俗,集聚著禮樂文化的精神。
■ 我們需要溫故知新,返本開新,正確認識和理解包括春節在內的傳統節日的意義,挖掘其豐富文化內涵,把握其精神實質,以“禮”行禮,將禮的真精神切實貫穿于具體施行中,形成尊道德、崇道德的社會風尚。
從除夕之夜的團圓盛宴,到正月初一的萬象更新,春節這個最盛大的傳統節日,充滿了濃濃的中國味兒,凝聚著中國人的美好情感和心愿,也承載著豐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。
春節歷史悠久,在千百年的漫長過程中,逐漸形成了多樣的年節習俗和禮儀,如我們熟知的貼春聯、放鞭炮、守歲、拜年、祭祖先、壓歲錢等等。雖然各地具體習俗可能會有些許差別,但都吉祥喜慶,表達了美好的祝愿。從深層來看,更蘊含著中華禮樂文明和傳統美德。
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義之邦,“禮”是中華文明的內核,“禮”的形式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形成并不斷變化,而“禮”的精髓卻一脈相承。周公繼承夏商兩代文化,經天緯地,制禮作樂,使禮樂成為人們在社會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規章,并逐漸演進為一種底蘊深厚的人文文化。這是一個繼承和創新的過程?!墩撜Z》說“因不失其親(新),亦可宗也”,就是說在繼承的同時不斷創新,這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幾千年來的發展軌跡。
到了孔子的時代,禮壞樂崩??鬃尤寮依^承周代的禮樂傳統,并進一步思考如何在禮的形式中體現禮的內涵,對“禮”進行系統闡發,以德治、仁愛等思想筑牢中華禮樂的“文化大廈”,為其注入了強大生命活力,使之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。禮之儀要體現禮之義,人們的言行舉止要體現禮的內在意義。從禮俗到禮儀,再到禮義,春節各種節慶習俗,集聚著禮樂文化的精神。
中國的禮樂文化是合乎天道、順乎人情的。每到春節,忙碌了一年的人們都踏上歸途,與家人們團聚在一起,告別舊歲,迎來新年。而在大自然里,冬的寒意正在慢慢褪去,春的生機開始緩緩萌發,這是重要的時間節點?!犊鬃蛹艺Z》里孔子談到周禮時說:季冬正法,孟春論吏,治國之要。意思是冬末考察德治法令,調整總結,初春則評定官吏,為新的一年國家治理打下基礎,與辭舊迎新相對應。在闔家團圓的氛圍中,家人們歡聚一堂,親朋好友、左鄰右舍互相走動,在自然和睦的閑話家常中,暢談各自收獲感受,交流情感,謀劃新的一年,表達對未來的美好希望。這不僅僅是儀式,而是通過滿滿的儀式感,讓愛與敬的情感升華,激發個人的精神氣質,增進家庭的幸福和諧,進而就是國家的蓬勃發展。這正是中國人的家國情懷。
在古代,祭祀是過年最重要的儀式?,F在,過年時,很多人仍然會用不同方式拜祭祖先。年節禮儀之中如祭祖、敬老、尊長等,彰顯了愛與敬的“至德”“要道”?!吧鹘K追遠,民德歸厚矣”,我們追憶先人,并不是單純地回憶過去,更多的是著眼于現實世界的人間關懷,它能夠凈化社會風氣,使人民道德仁厚。歡歡喜喜過大年,把祖先與子孫、過去與未來,把上、下、左、右交融共生,突出了一個“和”字?!吨杏埂氛f:致中和,天地位焉,萬物育焉。家庭和諧才能發展,正如春天的萬物生發。春節實際上就是團圓和諧的節慶,讓人們和諧自己的內心,并由此形成家庭的和諧、人際關系的和諧等等。
春節是弘揚家風的絕佳機會。中國古代思想家思考的問題,其核心內容不離“家庭”“孝道”“和睦”。中國哲學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關于“家”的哲學,我們在家庭里扎下做人的根本,知孝悌,懂愛敬,然后從家庭走向社會,“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;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”,進而就能“泛愛眾”“四海之內皆兄弟”了。
禮儀文化沉淀在社會脈絡之中。如果我們不理解禮樂文化的深層意義和風俗禮儀的內在關系,就很難理解它的內在美。這樣看來,讀懂春節,就讀懂了傳統,就讀懂了文化。春節積淀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智慧,折射出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。新時代要有新內涵,人們的生活方式變了,春節習俗和禮儀有的也會隨之演變,但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則應代代相傳。
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,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,弘揚中華傳統美德,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,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,推動明大德、守公德、嚴私德,提高人民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。春節是弘揚傳統美德的重要節點,禮之用,和為貴。包括春節在內的中國節日屬于廣義的“中國禮”,中國禮樂的終極目的,是造就和諧的人際關系與社會秩序。為此,我們需要溫故知新,返本開新,正確認識和理解包括春節在內的傳統節日的意義,挖掘其豐富文化內涵,把握其精神實質,以“禮”行禮,將禮的真精神切實貫穿于具體施行中,形成尊道德、崇道德的社會風尚。只有這樣,才能守正創新,立足新時代,過好這些具有“中國”意涵的節日,發揮其滋潤人們心靈的德化作用。
?。ㄗ髡呦凳龑萌珖f委員,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