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ruby id="acpna"></ruby>
    <tbody id="acpna"></tbody>

    <tr id="acpna"><small id="acpna"><acronym id="acpna"></acronym></small></tr>

  1. <tr id="acpna"><small id="acpna"></small></tr>

    <ins id="acpna"><option id="acpna"></option></ins>

      1. 當前位置: 民進網站 > 網上學苑 > 主題學習

        超越與回歸:中國式現代化路徑的歷史審思

        發布時間: 2023-02-27
        【字體:

          人類對歷史實踐的表述、對現實世界的認知都需要一定的語詞概念,語詞概念則是在歷史實踐的發展過程中不斷總結提煉而成的?!爸袊浆F代化”便是這樣一個語詞概念,是從歷史中走來并與現實互動之后的“記憶之場”。我們用一百多年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現代化歷程,展現出獨特的發展路徑,留下了很多寶貴經驗,需要用特定的語詞概念進行總結提煉。學界不斷嘗試思考確立“中國式現代化”的內涵和外延,然而對這一語詞概念的認知還有很大的闡釋空間?;赝话俣嗄陙碇袊嗜酥臼繉ΜF代化的認知與實踐,雖有橫向的多元競存和縱向的歷時演進,但始終貫穿著一種超越情懷與回歸意識。在現代化理論視域下,中國是后起型國家。不過,近代以來中國的現代化一直有一種超越情懷。我們在思想史上常??吹揭环N悖反現象:越是強調西化式的現代化,就越有反彈的傾向。這就是傳統與現代、回歸與超越的張力,在每個文化論爭、思想論爭等公案中都處處可見;在每位思想家的言行中,也不乏“在理智上的超越,在情感上的回歸”之類的案例。這個情感里更多的是家國情懷,在理智上則有天下胸懷或曰世界胸懷。在某種意義上,回歸比超越更重要。本文從“中國與西方”“現代與傳統”“范式與經驗”三對概念出發,嘗試闡釋中國現代化實踐的路徑選擇,探討中國知識界在現代化追求中的超越情懷與回歸意識。

        在中國與西方之間

          自晚清以降,中國被迫卷入世界范圍的現代化潮流之中。我們曾經自詡泱泱大國,但在遭遇西方堅船利炮的侵略、文化政治的傾軋之后,中國的仁人志士開始認識到本國各個層面的各種不足,于是開始從“鄙西方為夷”轉變為“視西方為師”,不斷地向西方學習取經,以推動中國走向現代化的發展路徑。如何認識過去一百多年的現代化歷程?很多人一度將中國的現代化視為中國不斷走向西化的現代化。歐美人塑造的現代化標準將世界各地的人群分別歸為“野蠻的、蒙昧/不開化的、半開化的、文明/啟蒙的”四個等級,這種現代化理論形成了一套經典化的論述,被編入國際法原理、寫進政治地理教科書,成為歐美國家認識世界的基礎。歐美國家將文明從政治、經濟、制度、器物等表現出來的技術水準、禮儀規范、科學知識和世界觀,都視作值得他者學習的現代化“文明”表現。中國近代諸多仁人志士普遍傾心于西方,想借助西方思想資源來推動中國的現代化,胡適、陳序經甚至提出了“全盤西化”的理念。當然,他們學習西方的同時,心底也深藏著一種超越西方、回歸本土的情結。

          現代化到底應采取何種路徑,國內外政界、學界對此都各執一端、莫衷一是。美國學者福山曾撰寫《歷史的終結》,宣稱人類歷史的前進與意識形態之間的斗爭正在走向終結,世界現代化的終極形式便是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。我們權且不去質疑自由民主的終極性,單就自由民主而言,不同的國家和民族有著不同的自由民主,也會形塑不同的現代化路徑。其實,20世紀20年代,歐游歸來的梁啟超目睹了歐戰后的西方世界,便曾撰文質疑西方的現代化路徑,強調中國的發展不能無限崇拜西方,在學習西方的同時也要兼顧中國的文化資源。在三四十年代的延安,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更是引領中國人民,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,以探索一條適合中國的現代化新路。

          現代化的多元路徑不單單是理念上的,在實踐上也多有成功。20世紀下半葉,不但中國依靠自己的路徑走向了現代化,而且世界現代化在其他國家和地區也出現了多副面孔和多種路徑。由此,人們對現代化的認知理念也不再固守西方化的解釋,而是有了多元化的闡釋空間。魯迅有言:“越是民族的,越是世界的?!痹诶斫飧鱾€國家形態各異的現代化路徑時,必須分析其地域文化、知識信仰、社會結構的差異性,并把這些視為理解現代化路徑選擇的一個重要前提。中華民族有著自己的政治文化傳統,在一百多年學習西方的過程中,我們逐漸探索出一種具有中國特色、中國風格、中國氣派的現代化發展模式。

        在現代與傳統之間

          從世界視角回望中國,我們不僅需要摒棄“現代化就是西方化”的執念,還需要解決現代與傳統之間的矛盾。其實,就世界現代化的過程而言,無論中國還是西方,都存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張力。百年來的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推翻了兩千年的帝制,也大力批判了以《四書》《五經》等為觀念載體、以禮樂文明為倫理規范的傳統文化,從晚清維新變法時期的“中體西用”到新文化運動時期的“打倒孔家店”,中國不斷從保守走向革新,在求新、追新中探尋著自己的現代化之路。在此過程中,傳統文化聲名日下,成為人人喊打的“過街老鼠”,一些啟蒙者甚至將傳統與愚昧、無知、落后等同起來,準備以決絕的心態將其掃進歷史的垃圾堆。例如,陳獨秀一再表示:“不塞不流,不止不行?!边@是典型的“不破不立”邏輯,一面是傳統的“聲名日下”,另一面則是啟蒙的如日中天。五四先賢在以理性、科學等為代表的啟蒙運動關鍵詞中尋找依據,意欲在“新”與“舊”之間畫上一道絕對的鴻溝,更在兩者之間以“好”與“壞”(進步與落后)的價值判斷予以斷案。就這樣,“傳統”與“現代”、“新”與“舊”都以非我莫屬、截然對立的態度看待對方,從而難以形成互補為用、并立互鑒的格局。

          但是,我們必須看到,傳統是無法割斷的,在建構現代價值體系時,傳統也是不可忽視的,尤其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百年之際,我們更需要挖掘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以為今用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:“中國式現代化,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?!敝腥A元典精神是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文化基礎,而在此基礎上的政治文化是“式”的決定性元素?;貧w,是要尋找到回家的路、看清未來的路。倡導復興優秀傳統文化,并不是重復“去一取一”的老路,而是容納自由民主等現代文化元素,同時恢復、呵護中國人民數千年來的優秀文化傳統,對中國文化結構重新進行排列組合,以維護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。正是在這個意義上,需要強調中和、涵納有容之道。面對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饋贈,我們沒有造次的權利,只有愛惜、呵護并傳承下去的責任和義務。黑格爾曾經指出:“各個民族帶著感激的心情,接受這份遺產,掌握這份遺產,它就構成下一代的靈魂?!边@是“一條神圣的鏈子”,它構成了“我們之所以為我們”的名片。

        在范式與經驗之間

          在世界的現代化過程中,一直存在著經驗與范式之間的張力。經驗是碎片化的,范式是體系化的?!爸袊浆F代化”之“式”是模式、范式,我們在取得“用幾十年時間走完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”這一偉大成績后,自覺地對此中的經驗進行系統性總結,以反擊西方話語的擠壓?,F代化發展是動態調整的,不是固化的。在現代化實踐中,經驗和理性互相交織、無法剝離。理性主義者強調概念、范式、理論,習慣對世界建模;而經驗主義者則強調具體問題具體解決中的經驗累積,強調“摸著石頭過河”。我們已經走上市場經濟的道路,市場經濟強調的是對各種經驗問題的解決,在一個個具體問題的因應解決中提煉發展范式。

          休謨曾說:“我們無從得知因果之間的關系,只能得知某些事物總是會聯結在一起,而這些事物在過去的經驗里又是從不曾分開過的。我們并不能看透聯結這些事物背后的理性為何,我們只能觀察到這些事物的本身,并且發現這些事物總是透過一種經常的聯結而被我們在想象中歸類?!苯柚葜兊恼芩伎梢酝普?,西方式的現代化并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路徑。面對發達的西方世界,我們不需要妄自菲薄。中國的現代化既要學習借鑒西方的現代化經驗,同時也要面對中國現實問題和現實情境,一點一滴地為中國人民謀幸福、為中華民族謀復興。這種積少成多、積小成大的中國式現代化,就是要打破“現代化=西方化”的迷思?;貧w是自信,但不是自大與自負,超越也是腳踏實地的超越。我們總結自己的經驗,提煉自己的發展范式。同時,我們也充分尊重不同國家的選擇和發展路徑。面向現實解決問題,面向優秀傳統汲取資源,為人民切切實實謀福祉,踏踏實實走好自己的每一步,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。

        作者: 張寶明
        責任編輯: 張宏峰
        >